鹧鸪中文网 > 历史 > 北宋小商户 > 第407章 初到雄州
    越靠近州城城池,各种各样的营地也便越密集,雄州城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,是一座小城。

    其雄伟程度,甚至跟汴京城的城墙有的一拼。

    不过看外墙那红色的红砖墙皮就知道,这城墙是这些年刚刚加固过的。

    也不是想象中的那样,被几十万辽军团团围住的古城,方圆数里之内,甚至连辽军的影子都看不到。

    作为宋辽两国边境线上的重镇,雄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。可以说是辽人南下的第一道关口。

    其地理位置,也几乎是紧挨着两国边境线,在雄州城的东北边,就是一条链接两国的战道。

    在原来的历史中,小六子杨延昭还曾经在这里驻守过十几年,那条古战道,在千年后的后世,也还留有遗迹。

    在战道的尽头附近,还有一座非常奇葩的县城——归义县。

    整座县城一分两半,北面归辽国管,南面归宋国管。

    尽管这些年来宋辽两国战事不断,然而归义县的百姓却相处的相当和谐,相互之间窜个门,走个亲戚啥的,也是常有的事。

    也没有人来骚扰他们,县治也非常的清明,这里就像是一处战火纷飞中的世外桃源,当真算得上是一朵奇葩了。

    这样一座奇葩的县城,实在是设立宋辽榷场最理想的地方。

    实际上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如此,自“澶渊之盟”进入和平时期后,宋辽两国达成协议,在这一带陆续设立了四处榷场,其中就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。

    王浩当初也曾考虑过将以后的宋辽榷场设在这里,但最后该是pass掉了。

    这个地方,优势虽然明显,但劣势也同样显眼。

    首先就是这里的民风彪悍,而且比较排外,不利于展开工作,再者不靠海,失去一条最为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
    而如今,因为战火的蔓延,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们的平静生活也被打破,尽管归义县仍然与往常无异,但深入腹地靠近雄州城的两个校县城,却没有幸免于难。

    另外还有更多的村庄百姓,也因为战火而流离失所,对他们而言,这就是无妄之灾了。

    包括雄州城内,也聚集了大量前来避难的百姓,王浩入城的时候,就有老长的一列百姓排队等候在城门口接受检查,等待入城避祸。

    此时的雄州城好似这片大平原上的一座孤城,城里城外,有无数禁军将士驻守。

    这一带的地理环境,基本上以大平原为主,一眼望不到边,偶有几处微微起伏的小山坡。

    倒也不用太担心辽军会绕过雄州城,从而进攻宋国更腹地的城池。

    即便是没有天险的大平原上,军队行进也还是得沿着原有的道路行进,不可能说是大平原就能排成一字平推了。

    尤其是对骑兵部队而言,道路的要求其实更高,草原上可以任意驰骋,在常年有人耕种的田地间,沟壑纵横,时不时还有河流阻隔,骑兵并不能像大草原上那样撒丫子狂奔。

    另外,大平原上的城池,也是需要一座一座的拔过去,也不太可能说这座城不好啃,就绕过去攻下一座,那是自断后路的做法,是兵家大忌。

    在大平原上,城与城之间的守望相助,有一个专用战术,就是掎角之势,两城之间守望相助,相互配合,以夹击敌人。

    也可以分出一部分兵力以牵制敌人,对攻城方也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局面。

    即使要攻后面的,也只会出奇兵,去劫后面的粮道为主,绝不可能不顾后路的一拥而上,直取汴京。

    即便是明成祖这样的猛人,打靖难之役的时候,也是实在被逼的走投无路了,才会抱着最后一搏的心态直接领着部队杀向京师。

    否则,通常情况下,要征伐某个地区,只能一座城一座城的慢慢拔过去。

    况且这次宋国是在雄州囤集了重兵,就更不可能绕过去了,有生力量毫发无伤,即便真被你绕到了汴京城下,最后也是得靠真刀真枪去拼的。

    事实上也是如此,入城前见到的那片战场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
    王浩暂时还不知道辽军驻扎在哪里,也不大清楚这些天的具体战况,但赵老大肯定是知道的,也一定对辽军的动向了若指掌。

    大军团作战,要约一架也并不容易,刚刚打过一架,所以最近这几天,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大规模的战斗,基本都会窝在军营里,以耗粮战为主。

    几十上百万人集体开吃,看谁的家底厚,能吃的更久,谁先顶不住了,谁就滚回家种地去,等攒够一些干粮再过来约架?

    古代的战争,粮草几乎是整场战斗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了,这一路过来,见的最多的,也是接连不断的运粮队伍。

    这样规模的一场战争,动辄就是数十万石的粮米。

    在这个亩产普遍只有三石多一点的时代,确实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。

    亩产三石多的谷子,打成米,就剩两但多一点了,这还得看收成,如果年景差一些,谷子不够饱满,三石的谷子,能打出一半的糠来。

    一旦遇上年景不好的荒年,那一年到头基本都只能吃粗米度日了。

    何为粗米,就是掺了糠的米,那种看上去很黄的米,谷子的外壳没有完全剥去的米,就叫粗米。

    一般百姓人家吃的,基本上就是这种很黄的米,在后世的时候,人们有时也会吃这种粗米,或者是更粗一点的糙米,不过那是当成粗粮来吃的,美名其曰养生。

    白米饭的米,叫做精米,对底层百姓而言,精米属于奢侈品了,就像之前在翁上岛上的那些岛民,基本上就是难得吃一回精米的。

    而且即便是相对富裕的京城百姓,大多数时候去米店买米,也都是买的粗米,或者粗面。

    记得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,每每啃着家里那发黄的馒头时,还以为是这面变质了的缘故,或者是当时的生产工艺落后,米啊面啊之类的谷物磨不干净导致的。

    后来去过一次粮店之后才知道,并不是这个原因,这里磨米磨面的工具虽然落后,到工艺的确是过关的。

    只不过,普通人家,只能吃得起这种粗粮而已,白米白面,那是重大日子,才可能吃上一回的。

    也是后来才知道,难怪当初那些义学的学生领到一个白面馒头的时候,会露出那样一种渴望的眼神。

    第一次知道这个真相的时候,还玉甚至还大哭了一回。

    在后世的观念中,米面这些食物,就应该是白色的,想不到在这千年之前的古代,竟然还有这个区别。http://www.123xyqx.com/read/0/590/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