鹧鸪中文网 > 历史 > 风雨大宋 > 第148章 人选
    杜中宵进了天章阁,行礼如仪,赵祯吩咐赐座。

    坐下来,赵祯道:“与契丹的战事已经结束,一切都如太尉所料。契丹让出朔州和德州,以及白水泺和九十九泉。四地从三个方向围住大同府,以后若有战事,本朝已占先机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捧笏:“赖陛下指挥得力,契丹无法可想。”

    赵祯微笑,道:“前方战事结束,接下来,应该军改了。之前你曾数次奏报,我派人依着你奏报的内容,画了图出来,挂在这里。你且过来看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起身,随着赵祯到了屏风后边。抬头一望,就见两边挂了巨幅纸张,一边是枢密院,一边是三衙。每个衙门下面,依着杜中宵的奏报,分门别类,列出了各个衙门。

    以前给赵祯讲军事知识的时候,杜中宵曾把河曲路大军,依着这个格式,绘成表格进呈。赵祯学会了这个办法,专门找人,把枢密院和三衙都画了出来。由上到下,像一棵大树一样,分门别类看得特别清楚。下面分几个功能,有多少衙门,衙门多少人,一直画到了最下面。

    对于军改,杜中宵本来只有个大概。这些日子,赵祯一再催促,下面只能不断细化。杜中宵与枢密院的同僚一起,细到了下面分支,以及人员编制。现在大的框架已经齐全,只等向里面添人就是。

    指着三衙,赵祯道:“依太尉所奏,三衙该管军政、动员和军法,依然是三个衙门。不过再是三衙分立,就不合适了。我欲如枢密院般,设几位帅臣,太尉以为如何?”

    杜中宵捧笏:“陛下说的是。只是现在,没有合适人选。”

    赵祯微微点了点头,过了一会,道:“可以先从枢密院和各帅司,选几个人坐镇。枢密副使富弼在河曲路数年,习知军事,太尉以为他到三衙坐镇如何?”

    杜中宵想了想,摇头道:“富弼是文臣,坐镇三衙,只怕军中将领不服。依着传统,三衙向来是用武将,若改了规矩,许多事情就不好办了。”

    改革之后的三衙,是军中武将的前程,帅臣类比宰执。如果再被文臣占据,必然遭到非议。枢密院可以文武兼用,三衙可是不行,不然将领的前途成问题。

    赵祯沉默一会,问杜中宵:“太尉心中可有合适的人选?”

    杜中宵摇头:“回陛下,现在确实没有合适的人。统领三衙为诸将之尊,军中的将领,实在难当此任。臣以为,初时不设三衙之长,命各司直接听命于陛下,更合适些。”

    赵祯看了看杜中宵,一时间没有说话,只是看着壁上的挂图。

    虽然打了几仗,可作战的帅臣,是杜中宵和富弼,最后一次是河东路的庞籍。惟一灭党项的主帅狄青,已经证明了对军改有不同意见,也不合适。现在军中的武将,确实没有合适的人物,来做此职。

    由于三衙只掌军政,军队的统合指挥在枢密院,这个职位不似以前要害。换句话说,统兵官的军权已经被分离,特别是战时指挥权,到了枢密院手中,想作乱也不可能。这个职位的权力当然很大,可以说不下于宰执,只是军中将领,没有必要有经验,并没有合适。

    过了好久,赵祯叹了口气:“以前只觉官多,到了真正用时,才知朝中人才之少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道:“军改是前所未有之事,大家都没经历过,也不知道哪个能用,哪个不能用。还是等上几年,诸事顺利了后,才可以找到合适的人选。”

    赵祯点了点头:“那便如此吧,此职位暂时虚置,以待来人。——下面三司,太尉以为,何人可以胜任?特别军政,必须对军中事务熟悉才行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捧笏:“臣以为,杨文广在军中多年,久历军功,事务精熟,可以管军政。”

    赵祯并没有觉得意外,点了点头:“杨文广将门之后,年轻时沉沦下僚,熟知军中情事。又随太尉在随州数年,对于新的军中事务应该也熟悉。这几年在河曲路,多立军功,是合适人选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赵祯又道:“依太尉看来,这几位管三衙事务的将领,还是如以前的三衙管军如何?三位正职,便如三帅。其余副职,可以参照都虞候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道:“三衙管军中日常政务,礼遇不可低了。不过三司之中,军政重于其余两司,礼遇应该再高一些为是。三衙主官,以后就应比于二府,不可低于宰执。”

    赵祯想了一会,笑道:“太尉说的是。以后的三衙,权位至重,是应隆礼以待之。”

    能够给予三衙更高的礼遇,不只是因为权位至重,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了军队的指挥权。没有了指挥权,就无法威胁皇权,消除了皇帝隐患。此时给予更高的地位,也就顺理成章。

    看着墙上挂图,赵祯道:“军政用杨文广,管全军动员的又该用谁?”

    杜中宵捧笏:“此事不只与军中有关,也与地方有关,臣心中实在没有合适人选。”

    赵祯道:“既是如此,便由朝臣举荐吧。此职最好文武俱全,对于地方事务熟悉最好,应该用做过地方主官的将领才是。还要熟悉吏事,不要被吏人所欺。”

    说完,又问道:“那军中管军法的人呢?此职重要,不可轻许人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道:“军法便如朝中的御史,监察之责,此职只能决于人主,臣不敢问。”

    赵祯点了点头,便没有多说。这一年来,杜中宵为人稳重,做事仔细,赵祯已经熟悉。军法虽然归于三衙,却又有一定的独立性,人选应该由皇帝决定。赵祯对于朝中的御史台谏极为重视,严禁宰执推荐台谏人选。军中管军法的官员当然也要自己决定,不然无法有效掌控军队。

    今夜只是大略问一问杜中宵的态度,说过了三衙的主官,赵祯便就走到了另一边。

    看着墙上的挂图,赵祯道:“枢密院管军令、情报、后勤、赏功,此是太尉的管下,不知要用些什么人?朝中官员,可有合适的?”

    杜中宵捧笏道:“管理军令的,必须对军中熟悉,而且最好做过帅臣。臣心中有两个人,一个是新回京的赵滋,还有一个是在河曲路的刘几,不知用哪一位合适。管后勤的官员,臣在边路数年时间,一直都是李复圭管军中钱粮,最是合适。其余官员,就没有合适的人选了。”

    赵祯道:“刘几一军,是去年在天都山才分出来,这一年来听说管得甚好。如果用他,河曲路大军就弱了,还是用赵滋吧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急忙捧笏称是。

    赵祯又道:“李复圭是名臣之后,多年管河曲路钱粮,一切自有章程,可以回京做此事。至于管赏功的官员,太尉以为石全彬如何?”

    杜中宵忙道:“陛下,臣以为,枢密院最好不用内臣。”

    赵祯一愣,不过没有再问,只是道:“既是如此,那就别选官员。”

    两府这种地方,怎么能够用内臣呢。不管石全彬合不合适,杜中宵都要反对。开了此例,以后会有无穷麻烦,宫中有权有势的宦官,可不只有一个石全彬。

    赵祯知道石全彬跟杜中宵的关系很好,见杜中宵反对,就知道单纯是反对用内臣。两府是朝廷的中枢,杜中宵这种态度,并不令人意外。

    过了一会,赵祯指着最后一个位置:“枢密院中管情报的官员,又该用谁?”

    杜中宵捧笏:“管情报的,主要是周边各国军情,还有军中事务。此人最好由陛下来定,他所掌的情报,不只是朝臣知道,陛下也要知道。”

    赵祯点了点头:“既是如此,那就用李璋吧。他在军中多年,虽然不曾作战,没有军功,但做事仔细,最适宜掌机密。如此安排,枢密院就无虑了。”http://www.123xyq.com/read/0/456/ )